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猶如螞蟻一般渺小。但是人類在許多時候又很偉大,偉大到可以改變了世界原有的模樣。在不可抗力面前我們雖然不能反抗,但是我們可以預防。像雷雨天氣,我們雖然不能消滅這種帶有危險系數雷電,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避開它。
現代避雷針是由18世紀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fā)明的。但在我們中國,有關避雷針的記述則要早在17世紀80年代。這段記述出自一位來中國旅行的法國旅行家戴馬甘蘭之手。他說:中國屋脊兩頭有一個昂起的龍頭,龍口中吐出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而龍舌頭根的地方連著一根金屬絲線直通地下;正是這種裝置在雷電天氣中使得建筑物不至被毀壞。
古代建筑的防雷措施就是靠在宮殿等建筑物的屋脊上就設計安裝了稱為“鴟尾”的金屬飾物,這種金屬飾物其形狀也是多種多樣,并以龍、魚、雄雞為主。
而現代磚混結構的建筑物因為結構主內的鋼筋直徑不夠泄雷擊電流用,所以要設立獨立的引下線,(一般主內鋼筋為螺紋鋼,而螺紋鋼的直徑不能小于16mm,并且最少要用兩根,磚混結構的主內多數達不到這要求),砼結構的柱內鋼筋多數能滿足這要求,再有就是磚混結構的建筑物的整體結構強度沒有砼結構的強度高,所以不適合在磚混結構內敷設,為便于觀察到引下線的連接性能是否完好所以磚混結構的要求獨立敷設引下線。
近幾年新興起的輕鋼別墅防雷措施更是特別。輕鋼別墅房屋與地基連接后,整體結構就是一個很好的避雷系統(tǒng)。
輕鋼別墅的鍍鋅材料與地面緊密連接后就是一個完整的避雷系統(tǒng)。
首先金屬外殼可以屏蔽內部電場,相當于一個法拉第籠,這是一個物理知識。其次整個輕鋼材料是不暴露在室外的,室外裝飾材料是絕緣材料,不會導電。所以輕鋼別墅完全可以不用做具體的防雷措施。當然若是不放心的也還是可以安裝避雷針的。
此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